close

7.jpg

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,“向不衛生不文明的飲食陋習開戰”是今年的重點主題之一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不文明、不健康的飲食陋習,例如吃野味、生吃或吃半世的海產品、不分餐、不使用公筷等。這些飲食陋習都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。

應對豐富多彩的食物和菜肴,怎樣能吃得美好、吃得健康、吃得科學、吃得衛生?從古人抽油煙機的飲食觀念和養生著作當中,大家或許能夠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。

拒絕野味

五穀為養

在食物提供豐富、充裕的今日,吃野味是陋習。好多人吃野味,一方面是對野貨營養成分的錯誤觀點,覺得野貨來自天然,沒有經過人力喂養,是天然的“大補食物”、“營養上品”,另一方面是在店家驅動下的獵奇心理、盲目攀比、虛榮心理等。

綠柳居飯館總經理王堃告知記者,野生動物長期生活在野外,生存環境繁雜,加上安全檢疫程序缺失,造成了野貨更容易攜帶各種病菌微生物,大大增加發病的風險。在野生動物中,能夠檢測出多種病毒、細菌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。因而,我們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,不選購、不食用野貨。

其實2500多年前,中國古人就規范了吃的內容與構造。中國醫學專著《黃帝內經》裏已經總結了健康飲食指南:“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味道合而服之,以滋補元精。”穀類食物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主體,所以把五穀做為攝入營養的基礎,以水果做為補充,並合理搭配肉類食物,加強營養,增益體質。隨後,以蔬菜配合正餐。通過多種食物的適度配搭來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。

不吃生食

生熟分開

健康的飲食理念,其中還包括不吃生食,生熟要分開。生食品是指制做食品的原料,如生的肉、田螺、雞蛋、蘆蒿等。熟食品是指能直接任人食用的食品,如青團、鹽水鴨、糖芋苗等。

回溯曆史,我們發現,熟食烹制是人類飲食文明的體現,它意味著人們從此告別了“茹毛飲血”的時代。明朝科學家李時珍曾寫到:“軒轅氏出,教以烹制,制為方劑,然後民始得遂養生秘訣。”並且,以熱食、熟食為主,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。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覺得:“水居者腥,肉臊,草食即膻。”熱食、熟食能夠“滅腥去臊除膻”。

王堃說,“生熟分開”指的是在食物的存儲、加工、盛裝等各個環節維持分離。最先,廚房裏煮食爐推介需有兩把刀、2個砧板,各自配套用於加工生、熟兩類食物,兩套加工用品不能混用。其次,在購買、儲存、清理等環節,注意生熟食物不要混放。再次,毛巾不要混用,擦手、擦加工台(包含砧板和刀)和擦廚具(如餐具)都要有專門的毛巾,或是盡量不用毛巾,用紙張擦幹或自然風幹。

清淡飲食

品出自然

中國美食文化連綿數千年,在這一過程中,食材加工與儲存方式無時無刻不遭受自然四季的影響。因此,一些不易儲存的食材,便以醃、熏等方式儲存。醃肉、醃菜、熏肉等食物雖具有獨特的風味,但吃多了對健康無利。

此外,健康的飲食習慣還要求大家做到清淡飲食。因而,在日常烹飪食物時,應多選擇蒸、煮、燉等烹調方式,享有食物天然的味道。

縱覽全國菜系,南京菜在“清淡飲食”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。古南都副總張志軍告知記者,南京菜在口味上追求本味,制饌時突顯原料的原生態,以鹹淡適合、多滋多味、適應面廣泛其特點。而且在烹飪方法上,南京菜正是善於燉、燜、制湯。

吃新鮮食材、烹制新鮮的菜肴,這點更是深受古代著名吃貨袁枚的青睞。他的《隨園食單》中記載了326種聚集南北各地煮食爐推介的飲食精粹,強調“物味取鮮”,食物要趁新鮮制做,且按正確做法烹飪。不然就會味道全失,營養和口感都會打折扣。比如豬腰子,袁枚覺得炒不如煮,煮熟後蘸鹽最好,完全不需要其他調料。

病從口入

飲食有節

成語“病從口入”,表明古人早已經認識到,飲食是日常生活中對人體影響最大的,因此十分重視科學飲食難題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,大家更加重視飲食衛生。變了色、變了味的食物不宜去吃,由於吃了容易生病。


相關文章:
最好的飲食有多遠?
“戒奢簡辦”:宋朝飲食作風與節儉觀念的倡導
飲食之道的全新理念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flittanima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